大家对数据资产入表的感触,并不相同。
“以为是蓝海,没想到这么快就红海了,到现在已经黑海了”。
自2023年8 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数据资产入表已走过近一年的历程。
这一举措在当初被部分机构寄予厚望,视为开启从 “土地财政” 迈向 “数据财政” 的变革性开端,然而一年过去,实际发展态势与预期存在偏差,各方企业态度不一,数据资产入表服务市场也经历了从蓝海迅速向红海甚至所谓 “黑海” 的转变。
深入剖析这一年的发展历程,对于科学认识数据资产入表现象以及探索未来数据资产价格挖掘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2024年元旦之前,整个行业对数据资产入表充满期待。
从理论层面看,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极具潜力的资产形式,其入表意味着将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正式拥有独立的 “身份”,这有望彻底改变企业对数据价值的认知与管理模式。
据2024数据资产管理大会上相关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达到了32.85ZB,同比增长高达22.44%,数据产业规模已达2万亿元。这不难看出,如果数据资产能够得到合理评估与入表,全国范围内将有超过数万亿价值的数据资产被激活,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企业在融资、扩张、战略布局等多方面带来全新的机遇。
自规定发布后,2023年底至2024年初,很多企业便开始积极筹备数据资产的梳理与评估工作,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更是将其视为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期望借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浮现。
首先是数据资产的确认难题。虽然规定明确了数据资源的确认范围和会计处理适用准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面临着如何精准界定数据资产边界的困扰。
据不完全统计,在对部分行业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超过80%的企业表示在数据资产确认环节遇到困难,导致入表工作进展缓慢。
面对这一最新规定,企业态度的分化也十分显著。
一方面,一些国央企下属数产公司或智慧城市建设等企业,甚至一些数据驱动型企业,比如上市公司德生科技等,积极拥抱数据资产入表。例如,某知名农业科技企业,凭借其多年积累的海量优质数据,迅速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数据资产的评估与入表工作。入表后,该企业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以数据资产作为质押,成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融资,用于新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这无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等部分企业对此并不以为然。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以实体资产运营为主,数据资产在其整体资产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数据资产的管理与运营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成本,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回报。例如,上市公司沈阳机床曾对投资者表示,对于数据资产入表,公司目前并不适用。
2024年年初,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数据资产入表服务商。有些早已“退圈”,但有些仍在坚持,经历了蓝海、到红海,再到现在的“黑海”,数据资产入表服务商市场的变化更是值得关注。
初期,由于市场需求的突然释放,大量服务商涌入。据数据交易网观察发现,在规定发布后的几个月内,有大量科技公司、财税公司等入局数据资产服务赛道,呈现出一片蓝海景象。
这些服务商提供包括数据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咨询、数据合规治理方案制定等一系列服务。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问题逐渐暴露。许多服务商在初期过度夸大自身能力与服务效果,实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小型服务商缺乏专业的数据评估模型与经验丰富的会计团队,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无法准确评估数据资产价值,导致企业入表数据存在偏差,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同时,市场价格战也迅速打响,服务价格从最初的百万级迅速下滑至如今二三十万级。一些服务商为了争夺客户,不惜降低服务质量,导致整个市场口碑受损。
到目前,甚至有部分业内团队将其形容为 “黑海”,意味着市场竞争混乱、利润微薄且发展前景堪忧。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资源紧张。
数据资产入表虽然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在短期内,企业需要权衡投入与产出。对于在一些新兴行业的企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资金主要用于市场份额的争夺与业务模式的创新,对于数据资产入表这种相对复杂且短期效益不明显的工作难以全力投入。
而从政策配套角度而言,虽然有了基本的会计处理规定,但在数据资产的交易规则、税收政策、监管细则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空白。这使得企业在入表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担心潜在的政策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地方已经探索施行“数据券”等方式,对进行数据资产入表或数据资产服务的企业进行相关减免。
尽管数据资产入表的第一年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仍应科学看待这一发展阶段。
这是数据资产从概念走向实践的重要过渡,虽然过程坎坷,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
部分企业通过数据资产入表成功提升了自身的数据管理水平,加强了数据战略规划,为未来的数据资产价值挖掘奠定了基础。如上市公司德生科技,在数据资产管理相关方面投入较多,不久前获得了全球首张ISO 55013数据资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还有一些金融企业在入表过程中,对自身的客户数据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深度分析,发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与市场竞争力。
2024年的“余额”已不多,2025年数据资产入表该如何更加高效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由企业家坦言,我们一定要跳出数据资产入表的思维来看入表,“入表”并不是工作的终点,基于入表的开展,从而形成数据资产管理相关的体系化构建,便于企业像数智化加快转型,或许是更应该考虑的方向。
通过入表,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数据清洗、整合与存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时效性。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与业务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如收益法、成本法、市场法等,准确衡量数据资产价值。甚至到了后端的交易,企业可与国内多家数据交易平台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交易模式、数据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模式,提高数据资产的流动性与市场价值。
2024年,除了元旦开始施行的规定以外,其实全年关于“数据资产入表”的配套政策并不算太多。
2025年,或许在数据资产税收标准、数据资产规范监督机制等方面会有更多政策落地。
下步,数据资产入表服务商该何去何从,除了常规的成立行业协会、联盟,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行业规范,加强对服务商的资质审核与监督管理等举措外,服务商应从自身衡量,跳出“入表”看“入表”,是否需建立核心服务定位,是否加大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投入等?找准数据资产价值体系这个大盘的立足点。
数据资产入表的第一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虽然未达到部分机构所预期的 “数据财政” 的快速转变,但它为未来数据资产的深度开发与价值挖掘奠定了基础。
通过企业、政府、服务商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在2025年有望在数据资产价格挖掘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进展,推动数据资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片头曲还没有唱完,就有人说看到了结局,显然太过武断。